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(八)静里声 (第2/3页)
站在小道拐角,远远看着。 她不懂那三个人到底谁是主谁是仆,只觉得奇怪——说话最少的那个,为什麽大家都先看她的脸sE?而说得最多、手势最多的那个,却总在等她点头? 她站了很久,扫帚停在手边,忘了动。 风从亭间吹过,帘子一摆,那白衣妇人忽然转头,朝这边看了一眼。眼神不重,只像风飘过墙角,没有留意。 亭中风轻,茶盏上浮着淡淡的水汽,沉静得像一幅静画。 四娘坐在靠边的位置,腰杆挺得笔直,手放在膝上,指尖微蜷。她眼观鼻、鼻观心,从夫人入座开始,便没再主动开口,连气息都压得极轻。 这等位置,本不该有她坐着。 她知道,若按往常规矩,自己顶多站在阶下,听差遣、回话,说完话就该退下。此刻竟与主子并排坐於同亭一石桌之畔,实是僭越。 她心中有疑,终於忍不住,低声开口: 「夫人若不嫌弃,奴婢们还是站着吧……这等坐法,实在不像话。」 杜嬷嬷在旁也轻声接道,语气中多了一分正sE: 「四娘说得是,礼不可废。今时不同往日,外人看了去,只怕妄生非议。咱们下人,还是该守好本分。」 她说得恭谨,却句句有骨,显然这番话并非只为场面,而是认真地想起身。 夫人沈如蓉放下茶盏,指尖微一收,淡淡叹了口气。 「这世道礼越来越多,人倒越来越少了。」 她说话时仍是那副温缓口气,眼里却有一道极轻的笑意,不带讥,只是无奈。 「嬷嬷,你随我多年,从我还没过门的时候就守着我,如今倒反过来,要站着跟我说话了?」 杜嬷嬷微怔,垂眼不语。 沈如蓉转而看向四娘,语气依旧不重: 「你也不是没听过旁人怎麽说我。什麽主母不立威、不拘礼、不识大T……说的那些,我不与计较。但我心里知道谁是自己人,谁是陪着我走过风雨的。」 她将视线移回杜嬷嬷,语声极轻却带着情分: 「你当我主子是分上;我当你是长辈是情上。今日这席,只是说几句话罢了,坐一坐,又何妨?」 杜嬷嬷面sE微变,抿唇片刻,终於轻轻点头。 「那……奴婢便陪夫人坐一会儿。」 她说得低,像是卸下一口不便言说的气。 四娘没再多说,只将手更收得规矩了些,坐得更挺了些,似乎在表态:「若非夫人开恩,我哪里敢如此。」 亭外风轻,帘子微摆,几片落叶翻进石阶间,静静落地。 亭中短暂沉静了一会儿,风声绕过檐角,带着一点初秋乾叶的气味。 沈如蓉望着杯中未饮的茶,忽然轻声说道: 「转眼……也快到了。」 她这句话起得无端,语气轻得像一声叹息,说完才抬起眼来,望向远处花廊。 「琬儿再过几个月,就要出嫁了。」 她没说「nV儿」,只说「琬儿」,语中有一种说与不说之间的隔意,像是在自语,又像怕一开口,就扰乱了那份刚刚才平下的情绪。 「这孩子从小就懂事,从没让我和你家老爷C过多少心。可真到了要把她送出门那一日,心里……竟不是高兴,是空落的。」 杜嬷嬷听了这话,也低下了头,脸上露出几分和缓的笑意,却也藏不住那层年长者的感怀。 「姑娘是我看着长大的,从满月那日的N香味儿,到学走路时摔破的膝盖……一晃眼,也要成家做媳妇了。唉,在我眼里,早不是主子,是孙nV儿一般的人了。」 她说到这里,语气中带了点老人的温热,也带点说不出的依恋。 沈如蓉浅浅一笑。 她收回目光,转向四娘,语气转为平正: 「这些日子忙乱得紧,琬儿那边的事,你可还理得过来?采办的东西备得如何了?」 四娘闻言立刻正坐,答话简洁清晰: 「回夫人,琬姑娘出嫁之事已有节次可依,nV红、器皿、礼单皆照老规矩办理。成衣铺上旬已送头批,首饰与嫁妆中贵重物件昨日帐房已核银交付,细项另列单册备查。灶房器用、镜奁针线、书册绣本亦已一一备齐,除非临时另有主意,其余皆妥当。」 她语气虽不疾不徐,字字分明,让人听得安心。 沈如蓉点了点头,声音中多了些慰意: 「你做事,我一向放心。姑娘能得你帮着办嫁事,也算一桩有福气的。」 四娘不敢当,只低声应了句: 「是奴婢份内的。」 亭外微风拂帘,远处树下偶有鸟声传来。 沈如蓉轻轻抚着茶盏边缘,片刻後,又开了口: 「琬儿这门亲事……我虽不舍,倒也安心。」 她语气温和,眉眼间却藏着一丝牵念未敛的波光。 1 「顾家那边人品端方,老爷与夫人都是明理人,尤其那刘氏——是我少年时的同窗,如今竟要成我nV儿的婆母,也算一场有缘。她当年读书b我快得多,X子又直,我那时还常让着她几分,如今想来倒是亲切得紧。」 杜嬷嬷点头笑道: 「那位刘夫人奴婢也见过几面,确是个爽快人。对姑娘极疼,常说这孩子她从小就中意,将来不急着要什麽儿nV,只盼姑娘平顺过日子,这样的话我听了心都暖。」 沈如蓉淡淡一笑,又道: 「顾家如今京中有人,却不横行。风骨还在,b那些空壳子好得多。」 她顿了顿,话音一缓: 「再过一年,顾家长孙便要进京上任,到时琬儿也得跟着搬进顾家在京里的宅子。虽说日後还有回宁川省亲的时候,但终究……她要离这个家,去做别家媳妇了。」 这话说得极轻,却像一柄针,无声扎进人心。 杜嬷嬷低下头,轻声道:「姑娘有福气,能得个知冷知热的夫婿。顾家长孙X子沉静,待人持重,与姑娘合得来。那宅子若真去了京里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